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開放式關係聊天會之人數 #崔妮

Photo from 崔妮

「這次不再強迫大家只能圍一個圈圈,而是可以有好多個圈圈,這個聽夠聊夠可以找別的圈圈,想擦出小火花的也就去吧去吧~」

來聊聊為什麼聊天會至今都只收十人,而這次又為什麼開了35人吧?

記憶中,崔妮2012年去參加 波栗打開開成立之前的封閉式團體,當時的進行方式是每次由一位團體成員分享自己在伴侶關係的歷程,最好能做出年表或關係圖,分享不同的人跟伴侶關係,或自己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影響我們走向開放式關係。(那一次工作坊崔妮超級認真的把關係圖跟年表做出來惹~好精彩der~但這也造成2012年之後的關係如一片空白…)

當時,崔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個人的故事都好不一樣啊!都有點複雜啊!並不一定是關係複雜,而是分享個人的情感歷程時,混雜著感情、情緒,原本的想法或自我認知,然後經過這些事有哪些改變與不變~再加上很開放的討論氣氛,沒有一致性的定義,沒有統一的交往腳本,或是關係分類,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說出來跟梳理,不是那種簡便的套套公式就可以知道答案。

如果你在一對一關係中,這個社會提供了非常多的腳本給你參考,要怎麼談戀愛?怎麼約會?怎麼知道對方對你的感覺?怎麼推進兩人之間的關係?在一起之後要忠誠專一等等。

但如果你在開放式關係中,社會提供的腳本極度稀有,另一方面,當事人共同創造的關係型態往往很難複製,是因為這幾個人在這個時間點因為這些事互動而發展出這樣的關係跟感情,以及很重要的,這個族群在台灣才剛開始發展(美國已經有超過30年的團體連孫兒輩都有了),剛開始有一群人覺得我們稍微了解彼此,但其他多數人不了解我們。而我們碰到同類之前,對這類關係的認知是自己拼拼湊湊的。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需要先練習把話說清楚,聽懂彼此在講什麼,搞清楚自己在想什麼,所以人數少,慢慢講慢慢聽的道理就是這樣,每個成員的狀態如何放眼望是很直接的,也比較沒辦法讓別有居心的人混進來,盡可能維持一個相對安全跟接納的空間,我們也發現對有些人來說,是因為開放式關係才第一次接觸性別議題、接觸同志跟多元性別、接觸女性主義的呢!

兩年下來,來過聊天會的人,累積到一定的人數,我們想到,不同月份的成員有機會真希望能大聚會一次啊~,就算互相沒碰到過,但參加過的人對拆框的行事作風多少都有些印象,不至於太太太陌生吧~

以往來到拆框,一定是十個人圍成一圈,一定要認識每個人,也要聽每個人說話,每次聊的事情會由參加者在團體中主動提出,而開始進入聊天,背後用意是希望大家互相幫忙,但難免有些人真的對某些主題毫無興趣,沒有經驗也沒有概念,通常只能坐在圈圈裏面聽(還是要強調「聽」很重要)。

不過,這次開飯式關係聊天會就不用這樣別無選擇地坐在團體裡了,我們還是會先請所有人圍成大圈圈,互相自我介紹,對每個人有一點點概念。

然後,參加者可以在「發起討論主題」的時段,主動跟所有人說出你想找人聊聊的主題,例如:(取自報名表單)

隱私 VS 知情同意的矛盾

面對對單一伴侶執念很深的社會、以及在這樣社會中成長的自己身上所帶有的影子,要怎麼面對自己、擺放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開放關係在各自生活圈有何影響

如何以隱晦的方式試探一般人對開放式關係的態度

伴侶之間,什麼事會產生信任,促進誠實溝通?

關於開放式關係的推廣(?)怎麼讓更多人了解關係的多種可能~

開放關係的未來,如何保障彼此的法律及醫療問題。

如何開始有想經營開放式關係的念頭


我們會準備海報紙,讓你把主題寫在上面,當你向大家邀請你想聊聊的話題,你就成為那個主題的召集人,在討論時段中找一張桌子或角落,讓同樣想聊這個話題的朋友去找你。(更詳細的進行方式會再另篇或現場說明)

參加討論的朋友可以所有時段都在同一個主題聊天,也可以覺得在某一個主題沒有更多交流跟收穫,就去找其他有興趣的主題,現場會有許多茶點,可以非常輕鬆的討論、吃東西、走動。

這麼多人數的聊天會,目前只有這場,之後有沒有可能成為常態,就要再看看,希望我們有機會與你度過這樣一個夏日午後囉~

◆時間:8月4日(六)下午1點至5點
◆地點:台北。有心咖啡(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北路103巷38號,近南京三民站)
◆費用:每人600元,參加過聊天會的朋友每人500元(包含場地及餐點)

報名→ https://goo.gl/forms/J8ZVuosHKvTO7zFs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